棕褐短翅莺

Bradypterus luteoventris   Hodgson
   

  18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上体自额到尾,包括两翅表面暗棕褐色;眉纹淡棕,前端不显;颊和耳羽淡棕,缀以白色。下体,颏、喉、腹灰白,有时沾棕色;胸、两胁、肛周和尾下覆羽皮淡棕褐色。雌雄两性羽色相似。
虹膜红褐色或褐色;上嘴黑褐色,下嘴黄白色;脚淡黄白色。
  量衡度:
     性别   体重   全长   嘴峰   翅长  尾长    跗蹠
    ♂♂(8) 12.44 126.5 10.56 50.75 57.0 19.8
         (10-14) (119-131) (9.6-12) (49-53) (53-56) (17-20.4)
    ♀♀(4) 11.5 137.5 9.6 50.5 57.0 20.97
         (11-13) (124-143) (9.0-9.9) (50-51) (55-60) (19-22.2)
    0 0(2) 14 138 10.3, 10.2 48, 53 57, 62 20.7, 17.9

鉴别特征

小型鸟类(体长11-14cm)。上体概呈棕褐色;下体淡灰白色,上胸、两胁、肛区和尾下覆羽淡棕褐色。

大小

  量衡度:
     性别   体重   全长   嘴峰   翅长  尾长    跗蹠
    ♂♂(8) 12.44 126.5 10.56 50.75 57.0 19.8
         (10-14) (119-131) (9.6-12) (49-53) (53-56) (17-20.4)
    ♀♀(4) 11.5 137.5 9.6 50.5 57.0 20.97
         (11-13) (124-143) (9.0-9.9) (50-51) (55-60) (19-22.2)
    0 0(2) 14 138 10.3, 10.2 48, 53 57, 62 20.7, 17.9

生物学

生态 棕褐短翅莺主要栖息于海拔390-3000m间山地疏松常绿阔叶林的林缘灌丛与草丛中,以及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林草坡与灌丛中。冬季下迁至海拔390-1200m山脚,甚至到山寨庭院的小树丛中。繁殖季节见于海拔1200-3000m高山针叶林林缘疏松草坡与灌丛中。常隐藏在稠密林下灌丛和草丛中。性胆怯而宁静,常在草、灌丛中窜来窜去,非常隐蔽,偶而发出低微的叫声,只闻其声,不见其影。
叫声包括不停顿的 “tic-tic-tic-tic-tic” 声,警戒声为 “tick……tick” 声。鸣声似“creee-ut-creee-ut” 的声音。
食性:主要以昆虫为食。我们曾在陕西省于5月间剖检3胃,食物为鳞翅目幼虫、半翅目、膜翅目、鞘翅目、蟋蟀和蚂蚁等;吴至康等 (1986) 在贵州剖检2胃均见有甲虫。
繁殖期4-6月。筑巢于距地面1m高的草丛和灌丛中。巢呈深杯状,或半球形。由草茎、草叶构成,内垫以细草茎。通常每窝产4枚卵,有时3枚,极少为5枚。卵呈卵园形,白色至淡粉红色,缀以浅红褐斑点或块斑,尤以钝端密集。卵的平均大小(200枚)为18.2×14.0mm。
双亲(主要由雌鸟)共同负责孵卵和育雏工作。孵化期12-13天。

国外分布

尼泊尔,不丹,孟加拉国,印度北部和阿萨姆邦,缅甸,越南。

国内分布

陕西(周至、佛坪、留坝)、甘肃(徽县)、贵州(绥阳、榕江)、西藏(拉萨、昌都地区西南部)、四川(中部宝兴、峨眉至西南部西昌)、云南(西南部及西部沧源)、河南(罗山)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(黄山)、福建(武夷山)、广东(留鸟)。

分类讨论

Dupont (1991) 曾将seebohmi和本种作为同一种的不同亚种处理,但未得到学者们的支持。
棕褐短翅莺全世界共计有2亚种,即指名亚种B. l. luteoventris和云南亚种B. l ticehursti。这2亚种均见于我国境内。


检索表文本

亚种检索表

体形较大,翅长(♂)在50mm以上;胸和两胁、肛周、尾下覆羽淡棕褐色;
飞羽式2=10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指名亚种B. l. luteoventris
体形较小,翅长(♂)在50mm以下;下体纯白;飞羽式:2<10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云南亚种B. l. ticehursti